查看原文
其他

西学中为人民健康开具“中国特色处方”

何清湖 胡思 理法方药 2023-07-01


•“西学中”开辟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医学发展中继中医、西医之外的第三支力量,医学的三驾马车共同促进着我国医学的发展。


•强化中西医的协同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西医人士学习中医,必将壮大中医人才队伍,彰显中医药优势,为我国人民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开具一剂“中国特色处方”。


当前,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重视中医药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国家政策,以实现人民共建共享。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模式,它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学中”是中西医结合发展和教育培训的重要一环。


近期,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西学中”一年制培训教材编纂会在湖南长沙召开。笔者认为,开展“西学中”培训及研究,进行教材编纂,既是对国家政策的认真落实,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综合医院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医师实践、服务社会大众。


一批优秀专家代表群策群力,用敏锐的政治嗅觉,切中时代社会需求的脉搏,讨论如何根据“西学中”培训教材的整体规划,确定编写原则、思路以及体例,以便更好地为非中医类别的医师进行培训与学习服务,简单明了地指导他们开具中成药处方。身为教育工作、医疗实践及教材编纂者,笔者拟从以下3个方面探讨西学中”的意义。



打造我国医学三驾马车




1954年6月,毛泽东与时任北京医院院长周泽昭谈及发展中医问题时指出,中医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西医要向中医学习。”


时隔一月,毛泽东再次强调“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这些工作一定要制定出具体措施。”


毛泽东的讲话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1954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的批示,明确指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1955年12月,中医研究院第一届“西学中班”开班。


20世纪50~8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一批西医参加了“西学中”教育,培养了一批迄今为止仍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发挥重要作用的骨干。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1959~1962年参加了卫生部“西学中”班。她的经历表明,具备中医药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的思路是成功的。


在几十年间,原卫生部各级领导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法规,鼓励“西学中”,建立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高级医生,开设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专业,组建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事实证明,“西学中”不仅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的领军人才,其他“西学中”培训的学员也能通过初步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理论,开始用中医治病,少数的能在实际工作中初步进行分析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西学中”还开辟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事业,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医学发展中继中医、西医之外的第三支力量,医学的三驾马车共同推动着我国医学的发展。


从历史的经验与成就来看,“西学中”的成功模式同样适用于医学技术发展快速的当下。


2012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医医院非中医类别医师系统培训中医药知识和技能试点工作的通知》,从政策、经费等多方面给“西学中”教育以大力支持,推进“西学中”工作,各地陆续加大了举办“西学中”培训项目的力度。


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中医药法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中西医结合教育与人才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西学中”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其中指出,“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护航中医学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说,坚持中西医并重,才能保障中医、西医享有同等的发展权利,护航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中西医是两种医学模式,各有所长,各存所短。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单打独斗”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西学中”,就是促进中西医融合的良好途径。


“西学中”教育让西医临床医师逐步掌握中医思维能力和中医临证能力,利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手段来面对疾病,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整个医学进步。


这样的中西医结合不仅不会掣肘中医学发展,反而更加有利于中医学突破局限与短板,有利于加快中医学现代化进程。通过充分吸收两种医学特长,并使之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对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促进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西医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摆到平等地位。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医西化、中药西管,不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西医院校招生人数也大大多于中医院校。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其中“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表述,再次肯定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从政策上鼓励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在医学院校的设置布局和招生规模上,需要尽量确保中医药和西医药人才培养基本平衡协调。


强化中西医的协同作用,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西医人士学习中医,必将壮大中医人才队伍,彰显中医药优势,为我国人民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开具一剂“中国特色处方”,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推动合理使用中成药




2019年7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558号),文件中规定非中医类别的医师需要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医临床基本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


从现今的医疗教育和实践局势来讲,“西学中”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现行的医学体系和教育模式中,中医必须掌握西医知识,而西医却不必掌握或很少掌握中医知识,结果导致众多西医走上临床后,在开具中成药处方时,除了一些中成药名称之外,对中医知识却知之甚少。


临床上中成药种类十分繁多,而且缺乏较为统一的使用标准以及规范。据部分统计,临床上超过70%的中成药是由西医开出的,但不少西医并不懂中药药性,造成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最高为43.4%。


对此,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提出,我国大量中成药是西医所开,但是绝大多数西医不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配伍和禁忌,多开和错开非常普遍,辨证不正确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也浪费医保基金。


因此,他提出“关于加强西医师使用中成药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的提案。4个月后,张洪春的这一提案正式被国家相关部门采纳。


根据国家政策和当下医疗需求,我们拟编纂“西学中”一年培训班教材,让其他类别的医师,经过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医临床基本的辨证施治原则,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合理正确地使用中成药,对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编写参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选取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病种,尤其是中成药运用广泛的优势病种,以西医病名为纲,按照中医辨证论治要求规范指导中成药使用。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商讨编写4本教材,《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方药学》《中医经典选读》《中医临床辨治》。拟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中成药)、方剂及中医经典相关方面讲述,并结合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病种,展现中医理论思维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希望通过规范的教材学习,帮助更多学员在实践中夯实中医基本理论,掌握常见病的中医辨治规律和相应的中医适宜技术,学经典,学名老中医经验,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满足当前医改及人民健康的需要,不仅可以促进医学者用西方现代医学方法整理、挖掘中医药学这个宝库,还可以学习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思维,融合中西医优势,实现中医宏观整体与西医微观局部相结合,共同促进未来医学的发展。


“西学中”教材的编纂的意义不仅在于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满足临床医疗规范的需要,它还是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需求,各级综合医院发展的需要,健康中国人民追求生活品质的体现。


全民同享健康,世界共享健康。“西学中”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关系着全人类的健康福祉,故而也是一把中国走向世界的钥匙。(本文出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何清湖 胡思)


推荐阅读

过敏性疾病 中医防治有高招

现代中医应当具备的三个素质

《同归》—本草中国2 第12集—中西交融  守护人类健康

国家卫健委关于落实为基层减负措施改进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

理法方药学术

分享中医药资讯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工作者都在关注的平台

等您/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